查看原文
其他

王寿林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王寿林 新视野杂志 2024-02-0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

作者简介

王寿林,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摘      要

  abstract  





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善于倾听实践呼声,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不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奠定理论基础,为推动文化繁荣指明科学路径,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广阔前景,而且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是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价值;文化使命;科学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1]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完成这一文化使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抉择,是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制衡西方大国文化扩张的必然抉择。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善于倾听实践呼声,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不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奠定理论基础,为推动文化繁荣指明科学路径,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广阔前景,而且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是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南。

一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奠定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文化资源大国。其优秀传统文化积千年之精华、蓄百世之流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大同理想、德治主张、民本思想、平等观念、正义追求、道德操守、用人标准、改革精神、外交之道等价值理念、创造智慧、人文气度和艺术神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独特标识,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成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创造智慧,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砥砺前行,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形成了突出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突出的特性做了精辟概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根本在于稳固的文化根脉和强大的传承能力。在历史变迁中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植根于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蕴含着不竭的内生力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哺育下,中华文明形态不断优化,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五千年文明史昭示我们,中华文明是充满活力的文明机体,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接纳新事物、不惧新挑战的无畏品格,以卓越的创造力绘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绚丽景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统一性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风雨同舟的坚定信念,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构筑起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精神世界,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在交流交往中厚德载物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合理念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和平相处、合作共赢是和合的基本含义,既包括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向往和平和睦的生存环境,追求和谐与共的发展方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彰显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自信之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强之道,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自立自强的显著优势,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入门的向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以历史底蕴丰富精神世界,以改革创新成就复兴伟业,以团结统一凝聚磅礴力量,以开放包容彰显大国胸怀,以和平发展引领时代潮流,使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向伟大复兴。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糟粕的内容。因此,只有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协调,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使之成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良田沃土,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活水。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有机结合,赋予发展道路、理想信念以民族的血脉;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安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价值的根基;倡导以法为本、缘法而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有机结合,赋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历史的智慧;倡导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赋予先进文化以文明的底蕴;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传承了民胞物与、立己达人、和谐万邦、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又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向往的全球共识,赋予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以时代的内涵。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又拓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之魂脉,既是对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广泛的感召力、稳固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指引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可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二 为推动文化繁荣指明科学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明显,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需求日趋提高。实践表明,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强烈;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迫切。因此,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切实解决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平衡问题,解决好文化建设中科学文化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平衡问题,解决好思想道德建设中思想理论建设与道德风尚建设平衡问题,已经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而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文化创作精品工程,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加充分,使整个社会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稳步提升。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形态、知识形态和实物形态的统一,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但它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支持。观念形态的东西要发挥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具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歌舞厅、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等物质载体。只有借助于这些物质载体,文化建设才能全面展开。实践昭示我们,经济建设不能仅靠物质的手段,它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建设也不能仅靠精神的手段,它需要物力依托和财力保障,因而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基础条件,其中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还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或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批判借鉴外来文化,都需要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领军人才、文化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从而决定了培养大批能够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关键所在。“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健全符合文化发展特点规律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机制,为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为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文化繁荣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基础性精神文化需求,另一个是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前者主要靠文化事业来保障,后者主要靠文化产业来满足。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产业的本质在于其营利性,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其服务性,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要围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总方针,按照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和商品的不同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上取得突破,是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保障。与此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主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提供精神套餐,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鲜明主题,细心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步伐,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丰富实践,从时代变革、中国崛起、人民需求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物之美,抒发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开发反映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形式多样、设计精良、体验丰富、审美高雅、意蕴深厚的文化环境,提供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化服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拓宽文化交流渠道,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文化管理制度机制,奖励、扶持、激励、保护文化理念、内容、形式、技艺创新,努力营造注重作品思想内容、丰富产品文化内涵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精神能量、文化意蕴、艺术价值,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乐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革命文化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构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体现中国人民对民族解放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的文化形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红色基因,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上的旗帜,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在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要求我们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锤炼不畏强敌、不惧艰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注重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传承和拓展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更为自觉的历史主动、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而且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深浇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最终体现为精神的力量。因此,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辉煌的中华文化。实践表明,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一意志,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愤图强,蓬勃向上;才能挺起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使整个民族同心同德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相承接,我们党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分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发扬光大,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发展繁荣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这一切使文化强国建设有了明确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路径。


对于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明确的实践要求。其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政治保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灵魂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工作重点,确立人民中心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规定,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感召力引导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这些实践要求昭示我们,文化强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条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取向,着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项制度,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便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显著优势和光明前景,始终保持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身份认同。


在对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的同时,对外形成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关系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出什么声音、坚守什么立场、表达什么主张、树立什么形象的大问题。只有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提高国际传播艺术,使我们的国际传播既入乡随俗又入情入理,既有深入肺腑的力度又有温暖心灵的温度,切实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完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作品、文化成果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中国形象的了解和理解;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此向世界展示一个社会和谐稳定、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展示一个坚持改革开放、注重全面发展的中国,展示一个热爱和平友好、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

四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开辟广阔前景

作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社会财富的珍贵结晶。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人类文明量的积累、质的跃升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世界文明的中国形态与人类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有机融合的伟大创造,既反映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蕴含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独特的价值意蕴,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


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中华文明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长远眼光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的高度统一,彰显了党在政治上的使命担当与历史主动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我们党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奋进姿态和博大胸怀,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现代国家必须具有现代文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文明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就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再现昔日的辉煌,其实质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当代中国的丰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的新型文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而形成,也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文明,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契合的文明。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8]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机理。中华文明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华文明引入现代化轨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重道远,需要有可靠的保证、稳固的根基、科学的路径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引领。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靠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关键取决于党。历史和现实雄辩证明,只有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才能将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其次,立足中国国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稳固的根基。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当今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做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既要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又要准备迎接一系列新挑战,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负重致远。


再次,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科学的路径。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就是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速度成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发展的质地和成色,形成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大幅增强文化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文化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迈进。


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切实可行的目标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百年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一心向往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展示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懈奋斗,彻底改变近代以来曾经遭遇的落后挨打的局面,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以昂扬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就是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时。

五 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有8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群芳争艳。如同宇宙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心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谋划人类文明发展,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在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正确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开放的传统,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不仅以除旧布新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吸收借鉴了世界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共生、自成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9]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正以各种创新的方式走近各国人民;中国戏曲、民乐、书法、国画正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明传播格局的形成,使中国智慧和中国技艺在实现“洋为中用”的同时,也通过“中为洋用”,彰显出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大同情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承发扬尊重、包容、择善从之的优良传统,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善于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10]“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汲取,通过把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在内的有益外来文化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元素,打上中国烙印,形成中国风格,为中华文化注入持续不断的丰富资源,从而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畅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而且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国情条件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显著优势,又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旨在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和实现人类共同进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之志,既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又厚德载物,心忧天下,在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同时,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打破农业文明与世隔绝的状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人类不分地域、国别、种族连接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的风险挑战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秉持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切实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理念、主张和经验,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赞同和支持,为国情相近、道路相通的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借鉴。不仅如此,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增添了新的活力,极大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失衡状态,使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看到了新希望,从而坚定了人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提供了新机遇,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开辟了新通途。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完整版刊载于《新视野》2024年第1期,敬请关注。


新视野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邮发代号:82-544

E-mail:xinshiye@bac.gov.cn;

xinshiye1984@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

新时代需要新视野   

               《新视野》服务于新时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寿林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王寿林 新视野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